整合學的第1本書:整合學通論

click:1

Other title:整合學通論

Author:王鈺博(Master Bruce Wang Ph. D.)著

Publication Year:2015

Publisher:王雲龍

Place of Publication:臺北市

Format:EPUB 流式,PDF,JPG

頁數:240

字數:103742

EISBN:9789574331529 PDF

category:Education  SDG1 No Poverty  SDG8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  

Notes:著者筆名王罡卜

系列書: 整合學的6本書,本系列共6本,已完結
本館HyRead 中文學術電子書庫本月總額度已滿,目前僅提供試閱,每月1日零時將重新計算開放借閱。

為什麼要讀整合學?
 
理由很簡單,讀了整合學可以立即強化整合思維,有了「整合思維」,心腦裡堆積如山的知識才能整合成為智慧,提高做事的整合力。
台灣應該培養「整合人才」,台灣有了「整合人才」便可經由整合創新+整合管理來振興國內經濟,也可替外國企業做整合創新+整合管理的服務,賺外國人的錢,吸引外資來台灣投資;國內的薪資水平便可提高,提高就業率。
經濟+人才的良性循環便可滾動出「整合人才」的社會環境,達到「外銷」服務+產品+人才的盛況。「整合人才」的社會環境(成為世界整合人才中心)勢必帶動人才囬流,外才願意來+留下來,台資囬流+外資願意來+留下來的大勢。
跨領域的整合是往後數百年的趨勢,「整合人才」將是全世界都要找的人才。然而,跨領域的「整合」並不是隨意「組合或疊合」多個領域的「術」而已,「整合力」的培養必需是「術+道」的敎育整合。
培養「整合力」的「道」在於「養成思維中有整合素養」,這就需要用「整合學」來做系統化的思維培訓。
初入社會、初為父母的年青人想要提高自己和子女去超越舊式教育的侷限,養成高級整合力,研讀「整合學」是刻不容緩的事。
拼小孩先拼大人,有人生經驗的家長+老師+產學官人員,培訓「整合素養」不是難事。只要政府、社會、企業都能普及「整合學」培訓,便可滾動出「整合人才」的社會環境,福延子孫。
什麼是整合力?
一個人的整合力 = 身心腦的「思維+記憶+神經+身體」的整合「感」。整合力也就是一般人常說、又說不清、很難摸清楚的整合「感覺(智慧)」。也就是,把學習動機+應變能力+思辨 (critical thinking)+解決問題 (problem solving) +創新+國際化+…這些能力「整合」起來的整合能力。
全世界都在拼經濟,經濟靠巿場,市場靠產品,產品靠創意、創新的整合智慧去競爭,而創客、創投若是沒有「整合力」談何創新、創業、興業?
從専業領域來看,行行出狀元,優秀的學生、文創人、教授、老師、網球選手、籃球選手、音樂人、企業人、專業人、官員、創業人等等都是人才。在一個人成為人才的過程中,他必須整合「知識+經驗」成為實用的「智慧」,進而激發新的見解。
古今賢能,老子、孔子、牛頓、愛因斯坦,企業界的比爾蓋兹、喬伯斯以及運動界、娛樂界的佼佼者都是成功整合了知識的人才。
一個創業、興業人才,他必須整合創意、設計、財務、人事、…等等事業內部的結構+能量,他也必須整合市場、合作夥伴、優勢、機會、…等等環境外部的結構+能量,然後把內部+外部整合妥當。
投資就像「看天氣穿衣服」,一個投資人才,他必須對外面天氣有預判+節奏+時機的整合能力,才能(穿對衣服)正確投資。
一個幸福生活的人, 他只要把他的教育、朋友、愛情、家庭、事業、信仰、閱歷、名氣、健康、心態…等等內部+外部的(情+錢)能量做好整合就幸福了。
培養「整合力」的「道」在於「養成思維中有整合素養」,這需要「整合學」來做系統化的思維培訓。
一個人的整合力不外乎是「學、思、練」的整合。例如,一個較多身體動作去「練」習的技能(比如,學開車、打球、學琴、外語),「身心腦的節奏+預判+Timing」以及「記憶+思維+神經+肌骨」整合(協調),整合力就需要「多練」,達到心到手到的境界。
至於像下棋、數學、讀書等等這些不需要用到太多身體動作的技能,則是著重於「心力和腦力」的「整合思維」鍛練。
由於心腦的思維是統御身體行為的源頭,因此,提高「心腦的整合思維」就是提高身心腦整合力的首要任務。
深入地說,人的心腦思維運作是有「模式」的,因此心腦的根部必須具備有「整合思維模式」才能使心腦的思維以「整合」的方式去運作,順暢地做好整合,將知識+經驗整合成智慧。
「整合思維模式」提高了每個人的整合力提高了,圑隊的整合力也就跟著提高。
反之,一個人的心腦中若是沒有「整合思維模式」,那「知識+經驗」就無法做到適善的整合,這些知識留在心腦中,只會成為心腦的負担,知識愈多、令人愈感混惑。
「整合力」的訓練離不開教育和知識,「整合學」的新觀念在於:“教育不能只是教人知識,却任由知識在心腦中「隨意堆積」。教育要教人把「心腦中的知識牽絲成網+建立完善的思維結構」。”
所以,整合思維+ 提高整合力的關鍵在於「整合思維模式」的建立和「學思練」過程。例如,誇領域的整合並非把「表面」的專業知識+方法「接枝」在一起而已。又如,圑隊的整合也不是把衆人的知識集聚在一起而已。沒有系統的接枝、集聚、組合不可稱為整合。
一旦每個人的心腦中有了「整合思維模式」,當今的教育弊端就會自然消失。例如:
每個人的思維可以整合為目標,不必為了「附合標準答案」、「附合傳統(倫理)味口、老師(權威)味口、群衆味口」,却反而被功利(分數)侷限了思維的整合。
教育會以「啓發」學生身心腦的「記憶+思維+神經+身體肌骨」的整合學理+方法為主,而不是填塞式的堆積。例如,大學生吸收和堆積那麼多英語知識,却還是「不會聽、不會說、不敢說」的情況就可以消減。
教育會超越“教知識,却任由小孩子的身心腦自行去「想辦法」”的情況。小朋友有了「整合思維模式」來引導「想辦法」(啓發+整合),就不會因知識的堆積+混惑而失去樂趣和信心。例如,學習網球、鋼琴等等技能,教練老師們便會著重於啓發身心腦的「記憶+思維+神經+肌骨」整合任務,不會只教「制式」的招式和技巧。
這樣一來, 所有阻礙+蒙蔽人們身心腦整合力的「表面思維教育」方式就會自然消減,人們就不必徒然花寃枉錢、走寃枉路、徒增心腦的壓力+混亂+汚染。
因此,當父母老師們關心「教材」時,應該注意教材能否提升「整合力」! 畢竟,人的思維方式不是單純的一種思維方式,而是各種思維的整合。 心腦中有了「整合思維模式」才是提升「整合力」的關鏠。
一旦國家的人才都提高了「整合力」,國家的總體力便能整合發揮。
一旦政府、社會、企業都能普及「整合學」培訓,便可滾動出「整合人才+經濟+社會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,提高個人競爭力+國際競爭力。
一旦我國有適合整合人才的社會環境,我國便可成為享譽國際的整合中心,不出幾年,我國定可走出新的格局。所以,「整合力」的提升是政府、企業、教育及全體國民責無旁貸的課題。
以上所言就是讀整合學的好處。
教育改革是大家關心的事。從Project-based Learning 來看也好,或是從Phenomeon-Based Learning來看也好,教育的目標不外乎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應變能力、使其具備思辨 (critical thinking)、以及真正解決問題 (problem solving) 的能力、創新能力、國際化能力等等,也就是讓學生能夠 「把這些能力『整合』起來」,運用這種「身心腦+學思練」的「整合力」去與社會鏈接+整合。
「整合力」的教育,不必從國外去取經,因為國外的千萬種技術性「接枝」方法的「根本」,其實,也只是在於執行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從而達到「教育」人們(從幼兒到高教、到老師家長、校長、部長)如何運用「身心腦+學思練的整合力」去與社會環境鏈接+整合的目的而已。
台灣深耕教育、改革教育,其實不必等了,只要老師家長、校長、部長都以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來再教育+整合自己,不出5年,台灣將出現最佳的教育環境,並且紮下堅深的根基,強才強國可期。
若是台灣放棄幾千年大學之「道」不用,只知追求外入之「術」的話,台灣的官+學+產(領導),大家只會停留在「技術」的表皮層,爭論大榕樹上的那個樹葉比較大而美,那支樹枝比較有用,即看不到樹桿更想不到樹根。那麼,台灣的教育也就只會在千千萬萬的樹葉+樹枝間,無「止」盡地翻轉而已。甚至,為了資源分配,在功利上繼續鬥爭下去。
推廣整合學是台灣快速整合人才的良方。
本書(整合學系列)詳細說明了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與「整合力」的鏈接+整合。

  • 前言